馬頭琴的指法技巧是什么
- 時間:2022-01-14-15-00
- 來源:好文網
- 作者:好文網
《蒙古馬》阿那爾 8歲 選自《少兒畫苑》國際少兒書畫大賽
指法技巧
(1)換把
a.滑指換把。
它不但是一種換把方式,也是演奏蒙古族樂曲表現民族風格的一種手段。換把的速度分快慢兩種,由樂曲的內容和情緒的需要而定。慢滑指換把一般用在速度較慢的樂曲中,快滑指換把一般用在歡快的樂曲上。
馬頭琴的指法技巧
b.跳指換把。
在蒙古族樂曲中,八度和八度以上的大跳是很多的。遇到這種情況時,要用到跳指換把。在跳指換把時,一種是直接跳到所需要的音位上,另一種是當需要奏出二、三、四指等音位上的樂音時。仍然將一指跳到一指的音位,再用二、三、四指立即接到所需要的音位上。這時的一指只是個“經過音”。這個“經過音”在練習跳指換把時是很重要的,它可以幫助演奏者較為準確地奏出換把后的音來,待熟練后,再把“經過音”去掉,但是一指一定要在“經過音”的位置。 在跳指換把過程中,要手指離弦。不帶出任何聲響(而滑指換把則是手不離弦),一定要減輕手指觸弦的力度,否則由于弓子相應增加力度,會發出由弱到強又從強到弱的( )滑音。 無論使用哪一種換把,演奏時都要注意左腕的帶動(提)動作,即無論上跳或下跳的換把都要手腕先行,手指在手腕的帶動下進行。待從此把位滑(或跳)至另一把位后,再將。左手腕與左手各部位的姿勢還原。否則,手腕如果與手指同時行動,就會造成手腕緊張、僵硬,影響正常換把。在換把過程中,要注意將左手虎口放松,切忌緊夾琴桿,否則,會影響換把速度和靈活性、準確性,給演奏帶來不良后果。 練習經過音時,請參看下面的例子:
(2)同音打弦裝飾音(符號是“tr ”或“三”、“四”)
同音打弦裝飾音是是馬頭琴演奏的特殊技巧之一,同時也是表現蒙古族音樂風格的具體手段之一。這種指法技巧的運用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在節拍的后面出現,另一種是在節拍前面出現。它們的特點是在用二度和三度音位時,用二、三、四指打弦。如一指奏著旋律音,那么就用二、三、四指在不同音位上打弦奏出;若二指奏旋律音,則用四指打弦奏出;若三指奏旋律音,也用四指打弦奏出。從音位上講,雖然是6—6i或6—6i,奏著(或)不同音位的打弦,但奏出的效果是 的音響效果。上面雖然是在不同音位打弦,但是所奏出的效果不是所打音位的實音,而是所奏音的同音裝飾音。手指打幾下弦則是幾個同音裝飾音。例如打三下,則是6 6的效果。在演奏四、五連音時,節奏要稍快一點,二、三連音稍慢一點。在馬頭琴演奏中,一般是一指按弦時三指打弦;二、三指按弦時,四指打弦。但是在三輪按弦四指打弦時,是在高把位應用,因為高把位音位距離短,所以可以打出大小三度音位的打弦。
(3)顫指(符號“tr”)
顫指的指法技巧,是從西洋小提琴等弦樂器的演奏技巧上移植過來的。一般演奏現代樂曲和其它民族樂曲時應用,在民間和傳統演奏中很少應用。它與同音裝飾音所不同的是奏出打音的實音,從而同旋律音反復奏出打弦音。演奏時,手指要放松,用手指的彈性來打弦。例如:1=D 顫指在練習中,容易出現的毛病有:①拇指過于緊張;②手腕僵硬;③按在弦上的手指過分用力頂弦;④手指抬得過高而影響速度;⑤手指拾得不夠高,沒有彈力或節奏不穩,忽快忽慢等。 糾正方法: 手臂、腕部和手指既要放松,同時又要有控制地演奏。
(4)同音打弦
這種演奏法不同于同音裝飾音的地方,只是所打的音不是裝飾音,而是旋律中的基本音。 在演奏時所用的方法與同音裝飾音一樣。它也是蒙古族音樂風格的表現手法之一,這種奏法,有著深沉、飽滿而又強烈激動的特點。它沒有過多換弓造成的斷續感覺。 同音打弦一般用連弓演奏。例如。 在這一例子中,第一小節中的“33 5”的第二、三個“8”音就是用打弦的方法獲得的。同樣第二小節的兩個“5”音也是用打弦指法獲得的。用第幾指打弦可以用數字和括號來表示。如前例中的
(三)一樣。從這一例中,我們可以看到記譜是: “3”音都是三指在“5”音的音位上打孩出來的。第二小節的第一、二個a6”音是第三指在“7”音的音位上打弦奏出的,這的第—指都不抬起。同音打弦法關鍵在于打弦不改變旋律音的性質,只給旋律音一個“間斷”的感覺。手指不是壓在弦上,而是打在弦上,需要手指富有彈性,如果是手指壓在弦上,就會使原旋律音變成所壓音位的實音。
(5)滑音
馬頭琴在演奏蒙古族樂曲時,經常運用滑音來表現樂曲的情感。這也是一種特殊的表現手法。一般常用的滑音有三種。
①上滑音(符號是“,”)
上滑音是從所奏的旋律音滑向上面的旋律音。一般是向它上方三度以上的旋律音跳進時運用上滑音。例如: 實際演奏法是:355 滑音是用前面演奏的同一手指滑向另一個旋律音的。
②下滑音(符號“、”)
下滑音是從所演奏的旋律音向下滑到另一個旋律音。 實際演奏法是:……。 實際演奏法是:
③回滑音(符號是“八”)
回滑音也是在演奏蒙古族樂曲時常常運用的一種演奏方法。一般以大二度音程關系、小三度音程關系和大已度音程關系的方式出現,同時以快速回滑二、三、四次的方式演奏。演奏時不換把位,常用三指或四指演奏。 實際演奏法上: 這種回滑音一般用在節拍的最后一拍的前半拍之前,往往是一弓奏出的。在長音處,有時也根據樂曲的情緒在回滑音之前用索格斯日赫弓法。用這種弓法的演奏效果是: 這種處理是自由的色彩性處理,往往是由演奏者和歌者的臨時情緒的高漲而油然產生的。
(6)和音
馬頭琴常常較多地采用雙和音來演奏。一般在按一根弦的同時,同另一根空弦形成二三、四、五六、七、八度和音。另一種較為普遍地是用拇指從里弦右側第二把位上觸弦形成純四度或八度的泛音和音。目前除了采用這些和音方式演奏以外,還吸收了中外弦樂器演奏方法。用雙指(一指和二指)同時觸弦奏出雙弦上的雙實音和音,從而可以奏出二三、四、五、六、七、八度的實音和音。
(7)揉弦 揉弦演奏法是表現樂曲各種感情變化的極有力手法,馬頭琴的揉弦又有它自己的特殊性。揉弦是用手指上下滾動頂指得到的勇音效果。揉弦的力量主要來自左上臂,再通過下管來帶動手腕和手指,是由各部分的有機配合來完成揉弦任務的。探弦時,左手手指頂弦力度要適當,左上管、下臂、腕子和手指要適當放松,不能但硬,要有韌性。這種奏法適合中板或較慢的樂曲,可以表現比較細膩的、深思的及悲傷的樂曲。 揉弦時,要根據樂曲的內容和感情的變化來改變揉弦的幅度。速度慢的樂曲,揉弦的幅度要大一些;速度較快的樂曲,揉弦的幅度要小一些。另外,各種情感、情緒的樂曲同用弓的力度有極密切的關系.因此探弦是同一定的音質、音量都互相關聯著。一般地講,在低把位時揉弦幅度要大一些,在高把位時要小一些。